文献推荐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

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南医学研究》

年2月第30卷第4期

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柳海彬(医院外二科,河南驻马店)

摘要:

目的:分析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方法:选取年1月至年2月医院收治的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凉血通络法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术后1、2、3d患者疼痛程度。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3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隐神经损伤、皮肤烧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术后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湿热下注型;凉血通络法;聚桂醇注射液;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文献编号:

doi:10./j.issn.-X..04.

下肢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下肢酸胀、溃疡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湿热下注型为下肢静脉曲张常见证型,占全部证型的13.92%[2]。既往临床医生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确切。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泡沫硬化剂注射、腔内激光等微创疗法因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也被广泛应用,但易出现色素沉着、皮下瘀血等并发症[3]。凉血通络药方中含有路路通、丝瓜络、牡丹皮、川芎、白芍等多种药物,具有止痛、利湿通络、清热凉血的作用,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方面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探讨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对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2月医院收治的例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女21例,男34例;年龄36~76岁,平均(55.84±9.76)岁;CEAP分级为C例,C例,C例,C67例。观察组:女22例,男33例;年龄37~76岁,平均(56.63±9.45)岁;CEAP分级为C例,C例,C例,C68例。两组性别、年龄、CEA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年《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②单侧病变。(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下肢疾病、精神疾病;②肝肾功能异常;③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成分过敏;④肿瘤引发的静脉曲张。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接受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标记患处,选择5~10处最佳穿刺位置。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局部麻醉,于腹股沟卵圆窝部位做一长约3cm的切口,暴露大隐静脉,切断、结扎大隐静脉各个分支,后进行主干高位结扎。将5mL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与空气以1∶4的比例配备]推注于静脉主干,缝合手术切口。于大隐静脉起点留针注入5mL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最后向穿刺点各推注2mL左右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总量控制在20mL,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1.3.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凉血通络法治疗。术前1d开始服用自拟凉血通络颗粒,药方组成为甘草6g,路路通10g,丝瓜络10g,防己10g,木瓜15g,三七15g,赤芍15g,丹皮15g,川芎15g,泽兰20g,忍冬藤30g,白芍25g。每日1剂,水冲服,持续服用2周。1.4观察指标1.4.1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1.4.2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后1、2、3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分值范围为0~10分,其中7~10分代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4~6分代表疼痛尚能忍受,0~3分代表轻微疼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5]。1.4.3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色素沉着、隐神经损伤、皮肤烧伤、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VAS评分术后1、2、3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隐神经损伤、皮肤烧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与腹腔压力、肥胖、长期站立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贻误治疗时机,导致静脉性溃疡、血栓性浅静脉炎等。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简单快捷,疗效确切,但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活。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目标[6]。中医理论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会损伤血管壁,导致热邪入侵,使得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血流受阻、水津外溢,湿热灌注下肢,引发红、肿、热、痛,瘀血阻塞,不通则痛,新血不生,皮肤、筋脉少滋养,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和肢体麻木。针对以上病理,治疗应以利湿通络、清热凉血为根本治疗原则。凉血通络法的药方由甘草、路路通、丝瓜络、防己、木瓜、三七、赤芍、丹皮、川芎、泽兰、忍冬藤、白芍等组成。川芎、丹皮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忍冬藤、泽兰、路路通、丝瓜络具有利湿通络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止痛、舒筋的作用;木瓜具有和胃化湿、平肝舒筋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止痛、利湿通络、清热凉血之效[7]。白芍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发挥镇静催眠、解热降温的作用,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解除痉挛,且具有抗炎效果;三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止血、溶栓等作用,还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3d,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这提示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术后恢复。本研究还发现,术后观察组患者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可降低术后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凉血通络法联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术后色素沉着、皮下瘀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硬化网

投稿邮箱:

zgyh

tyti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dongtenga.com/rtcf/8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