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40876.html
娄多峰,年3月生,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河南省中医学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华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他从事风湿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创立了风湿病的中医系统理论,著有《痹症治验》、《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等10余部风湿病专著。娄老把风湿病的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或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导致该病的内因,“邪侵”是导致该病的外因,“不通”是该病最关键的病理变化。针对风湿病的病因,娄老研制出很多可有效治疗该病的方药。
1.强脊炎方
丹参2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薏苡仁20克,威灵仙15克,独活15克,千年健12克,钻地风12克,川牛膝15克,木瓜15克,香附15克,甘草9克
脊痹
2.肩凝汤
羌活18克,桂枝15克,生地21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8克,香附12克,丹参30克
肩痹
3.化瘀通痹汤
当归18克,丹参、透骨草各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水煎服,每日分早晚2次服用。
治损伤后遗症
〔加减〕
(1)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
(2)偏热者,加败酱、丹皮。
(3)气虚者,加黄耆。
(4)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娄多峰
4.通痹汤
当归、丹参、海风藤、独活各18克,鸡血藤、透骨草、钻地风各21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早晚2次服下。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养血活血
适合有肢体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患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舌质淡、苔白、脉弦等实寒症状的风湿病患者使用。
(1)患者若有肢体关节酸疼、游走不定、时发时止、来去迅速等风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防风、羌活和威灵仙。
(2)患者若有肢体关节肿胀、酸痛如坠、痛处重着不移、肌肤麻木不仁等寒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薏米、萆薢。
(3)患者若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轻、遇寒疼痛加重等寒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制川乌、制草乌或桂枝、细辛。
5.清痹汤
忍冬藤60克,败酱草、青风藤、老鹳草各30克,土茯苓21克,络石藤18克,丹参20克,香附15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早晚2次服下。
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
适合有关节疼痛、扪之发热、遇热痛增、关节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实热症状的风湿病患者使用。
(1)患者若同时出现风热袭表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连翘和葛根。
(2)患者若同时出现气分热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生石膏和知母。
(3)患者若出现热入营血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丹皮和元参。
(4)患者若出现湿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防己和白花蛇舌草。
(5)患者若出现热邪伤阴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和石斛。
6.黄芪桂枝青藤汤
黄芪60~克,桂枝、鸡血藤各15~30克,白芍30~60克,青风藤30~45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枣5~10枚。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早晚2次服下。
益气养血、通阳蠲痹
凡有肢体关节酸痛或麻木、病情常在劳累时发作、在气候寒冷或环境潮湿时加重、体形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无力等风寒湿邪痹阻、气血亏虚症状的风湿病患者皆可使用。
(1)患者若有疼痛呈游走性等风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海风藤20~30克。
(2)患者若有肢体沉困、下肢尤甚等湿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萆、云茯苓各15~30克,并去掉方中的甘草,将白芍的用量减至30克以下。
(3)患者若有患处发凉,遇寒疼痛加重,遇热疼痛缓解等寒邪偏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制川乌、制草乌各1.5克,并增加桂枝的用量。
(4)患者的病程若较长,且出现了关节肿大、关节中有结节或出现畸形、患处颜色较暗等痰浊内阻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南星5克,僵蚕9~12克。
(5)患者若出现肢体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瘀血阻滞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穿山甲9克,赤芍12~20克,丹参30克,并增加鸡血藤的用量。
(6)患者乏力、倦怠等气虚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党参15~20克,并将黄芪的用量增至90~克。
(7)患者畏风、自汗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防风8~9克,白术9~15克(或加入五味子10克,牡蛎20~30克),并去掉方中的生姜,减少青风藤和桂枝的用量。
(8)患者若有心悸、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眼睛干涩等血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制首乌30克、枸杞20克,并增加白芍的用量。
(9)患者若出现畏寒、四肢欠温、面色白等阳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附子6克,淫羊藿15~20克。
(10)患者若出现腹满、食少、便溏等脾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白术30~60克,薏米30克,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9~12克。
(11)患者若出现腰膝酸软等肾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桑寄生30~45克,杜仲、川断各15克。
(12)患者上肢疼痛的症状若较明显,可在此方中加入片姜黄9克,羌活15克。
(13)患者项颈部疼痛的症状若较明显,可在此方中加入葛根20~30克。
(14)患者下肢疼痛的症状若较明显,可在此方中加入川牛膝15~20克,木瓜20克。
需要注意的是,有个别患者在使用2~3剂此方后,会出现头部胀痛、目赤、患处疼痛加重或腹泻等症状。在配伍一些佐药或减量继续使用此方后,这些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
7.二草二皮汤
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五加皮60克,海桐皮60克。
用纱布包上药(或散煎),置搪瓷盆(桶)容器内,加水~毫升,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气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液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凉时再加温。每日熏洗1~2次,1次30~60分钟。翌日仍用原药液加热熏洗。药液少时,适量加水。春秋季1剂可熏洗2~3天;冬季3~5天;夏季1~2天,即弃陈更新。2周为1疗程,或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程。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肘、膝及其以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者);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多配合按摩、牵引)。
局部冷痛欠温,皮色淡暗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克;肿胀甚,按之濡,肢体沉困加萆薢、防己各30~60克;刺痛,皮色紫暗加苏木、丹参、生乳没各30~60克;红肿热痛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肌萎或关节有响声加木瓜、威灵仙、老鹳草各60~90克。
8.疏巅汤
丹参30g 川芎12g 藁本12g 香附30g 桔梗9g 甘草9g水煎服。
疏理头目。
治疗诸般头痛,对血管神经性头痛尤佳。
头胀痛,恶风寒,兼表证者加白芷6~9g,羌活6~9g,细辛3~6g;头中烘热胀痛,面红目赤,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者,加连翘12~15g,生石膏30~90g,菊花15g;蒸脑空痛,绵绵不休,眩晕,耳鸣,或伴腰膝酸软加杞果30g,蒸首乌30g,元参30g;头痛偏于两侧,头晕目眩明显,怕光,泛恶,心烦,失眠,脉弦者,加珍珠母20~30g,石决明20~30g,白芍20~30g;头痛如针刺,夜重,舌质紫暗或瘀点,脉细涩者,加当归15g、赤芍15g,田三七6g(另冲);太阳经痛加羌活;阳明经痛加白芷;少阳经痛加柴胡;太阴经痛加苍术;厥阴经痛加吴茱萸;少阴经痛加细辛。
9.类风湿性关节炎惯用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娄老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将痹病分为3个证型论治。
(1)风湿热型惯用方: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扪之发热,甚者红肿热痛,疼不可触,得冷则舒,遇热加剧,屈伸不利。其中,风热胜者兼见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或皮肤红斑,皮下结节,多个关节疼痛,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浮数;湿热胜者兼见胸脘满闷,身重,肿痛以下肢为多;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
忍冬藤60克,败酱草、络石藤、青风藤、土茯苓、老鹳草、丹参各30克,香附15克。风热证者,加连翘30克,葛根12克;湿热证者,加防己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分服。
(2)风寒湿型惯用方: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冷加重,得热痛减。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以上肢肩背多见,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偏寒者,疼痛剧烈,疼处冷感,得热则缓,疼处固定,日轻夜重,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弦紧。偏湿者,肢体肿胀沉重,麻木不仁,伴周身困重,舌胖淡,苔白滑或腻,脉濡。
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活血养血。
娄氏通痹汤
当归、丹参、海风藤各18克,鸡血藤、透骨草各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