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更为深度的促进名医经验传承和传播,中药大品种联盟于年8月27-28日举办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网络培训会议,此次培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编辑:一墨
导读中医传承平台软件得到了北京、上海、贵州、山东、天津等院士、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广泛应用,获得高度认可,被认为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重要工具。全国余家单位应用本软件进行医案整理、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已发表学术论文0余篇,应用该软件进行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的毕业研究生超过名,成为名医经验传承、中医药文献分析、中药产品研发的有力工具。
近期,《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开展了第二届《中华中医药杂志》百篇高影响学术论文遴选活动。经专家定性评价,最终遴选出篇论文荣获第二届《中华中医药杂志》百篇高影响学术论文,本篇论文即是其中1篇,供各位参考。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痛风用药规律研究
潘碧琦,潘建科,刘军,杨济源,洪坤豪,马振尉
痛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男性,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男性痛风的发病率高达1-2%,痛风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痛风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促进尿酸钠结晶溶解,消除炎症的急性发作,消除痛风石,最终治愈。中药治疗痛风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地减轻疼痛、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炎症的严重程度和改善功能,且毒副作用少。由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处方众多,有必要对这些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本研究收集整理中药治疗痛风的现代文献,运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规律。01资料与方法1.1方法(1)处方收集本研究以年-年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录文献中治疗痛风的中药处方为来源进行筛选(检索截止日期:年10月1日),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风的诊断依据或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分类为诊断标准,剔除只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或药物不完整及组成重复的的处方,共筛选痛风处方首。(2)处方录入将上述筛选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软件。录入完成后,由双人负责数据的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痛风”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首。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化展示等)、新方发现。统计分析方法为该软件自带的挖掘算法,包括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02结果2.1用药频次见表1。对治疗痛风的首方剂中个药物的频次进行统计,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有33味,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黄柏、茯苓、薏苡仁。2.2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牛膝,黄柏”、“黄柏,薏苡仁”、“苍术,黄柏”,见表2。根据同现关系,将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用网络视图方式展示,其中居于网络图中间的薏苡仁、黄柏、茯苓等均为临床治疗痛风最常用中药,见图1,表3。2.3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1)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见表4。依据方剂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将关联系数0.03以上的药对列表。(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见表5。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味药核心组合。(3)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见表6。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7个新处方。03讨论从频次分析中可看到临床上中药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以清热药(黄柏、知母、忍冬藤、金银花)、活血药(牛膝、当归、丹参、红花)、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萆薢、泽泻)、芳香化湿药(苍术)等药物为主,治法以清热燥湿、利水渗湿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这也与既往的研究相一致。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牛膝,黄柏;黄柏,薏苡仁;苍术,黄柏;茯苓,薏苡仁;牛膝,薏苡仁等。常用的药对有:薏苡仁,麻黄;防风,萆薢;防风,葛根;薏苡仁,猪苓。药物组合的功效与药对相似,具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如牛膝和黄柏,牛膝利尿通淋能“引诸药下行”,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两药合用能加强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核心组合主要有:连翘,赤小豆,苍术;生地黄,金银花,玄参;薏苡仁,桂枝,茯苓等,这些核心组合体现了针对不同证型的用药特点,如连翘,赤小豆,苍术和生地黄,金银花,玄参这两个核心组合主要是针对湿热蕴结型痛风,而薏苡仁,桂枝,茯苓则主要针对痰湿阻滞型痛风。从熵层次聚类得到的新处方中可以看到新方1、2和5可用于湿热蕴结型痛风,新方3和4可用于痰湿阻滞型痛风,而新方7可用于瘀热阻滞型痛风,但这些新方均需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加减。本研究较好地总结了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文献进行用药规律研究,可获得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不能发现的隐性知识和信息。当然,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也必须通过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分析和验证。本研究亦证实,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在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参考文献:略。文章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第6期如何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快速导入数据,挖掘其辨证和用药规律,可以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特色,并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