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觉得中医治病疗效不好,您可曾想过可能是中药出了问题?中医将亡于中药?如果中华文化如此脆弱,那就不可能存续五千年了。
1.中医将亡于中药?!提起“中医”,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喝中药”。而且觉得喝中药治病很慢,甚至不治病。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中药治疗效果差,不一定仅仅是因为中医师水平低,而是因为中药已经不是以前的中药了。如今商业化种植的中药,已经使中医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威胁到了中医的地位。
因为,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现在中药种植为了盈利,不分产地,大规模人工种植,使得道地药材不道地。不道地的药材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中药材人工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难以避免会有农药残留问题;另外,中药炮制和饮用方式也逐渐远离传统,这都让喝中药的效果不如以前。
其实,还有大量的转基因中药材不为人所知。如今人们都还在争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却不知道转基因中药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嘴里。
早在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根据中科院研究员蒋高明的调查发现,目前已经实现转基因,或正在进行转基因研究的中草材包括: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何首乌、龙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杏、麻黄、防风、芦根、地骨皮、竹叶、菊花、广藿香、巴戟天、枳壳、夏枯草、珠贝母等。
这些中药材与以前那种“吸天地之灵气”的野生药材相比,还能有多大效果呢?吃这种中药是“治病”?还是“致病”?……难怪有人惊呼“中医将亡于中药”!
其实,如果中华文化如此脆弱,那就不可能存续五千年了。
中药不是唯一的中医治疗手段,还有许多不用药和少用药的方法:针灸、刮痧、按摩、导引气功、拔罐、食疗、艾灸……这些方法以前我接触过不少,我以为那就是中医。但是,当我接触张延生教授的“易学”之后才发现“医源于易”,我才发现中华文化的真正伟大之处,还有更简单的不用药的方法,而且信手拈来都是药。
2.象数易学,能够验证的易学易学,虽然说字面意思是“易学”,但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容易学,到现在我还没有入门。我对易经的一点点肤浅的认识全部来自《易侠——记张延生》(电子文档链接见文末参考资料)和几本张延生教授的易学入门书籍。后面谈论的易学内容都是我的理解,也未必正确,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高人多多批评指正。
易学研究可以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义理派”着重把握易经经文的意义,这被看成是易学研究的正宗。但是,古人使用文字的习惯与今人大不相同,而且一字多义的现象也很多。现代学者们就一两个字的考证,就能争论半天,洋洋洒洒写上好几篇论文。但是这样恐怕一辈子都很难搞懂易经的真正含义。
“象数派”则是注重易学的实际应用,比如平时我们说的占卜、预测就是应用之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迷信,但是,这也恰恰是验证易学是否有实际价值的重要途径。毕竟,验证很简单,对错一看便知。张延生教授就是一个“象数派”。
上一篇文章(点击可查看)中提到,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一种各行各业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事物变动的基本规律。易,弥纶天地之道,类万物之情。但是,怎么弥纶天地之道?怎么类万物之情?怎样解释事物变动的规律?其实就是靠的“象数”。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意思是,周易反映并模拟客观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这种模拟只能是相像而已。“象”后面还有“数”,《左传》:“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象和数,都可以用易学的“卦”来代表。
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类事物,可能表象不相同,但可能对应的“卦”相同。所有这些“卦”相同的事物就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层面上,二者是相对应的,可以理解为一种事物产生的共振,就像现代人描绘的“场”的概念。肉眼看不到并不代表没有,比如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存在,它对铁有吸引力。又比如,手机信号用肉眼也看不到,这边拨打一串数字,那边你想找的人手机就会响铃震动,这不是很神奇吗?
总之,我理解的象数易学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事物——象——数——卦——场,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其中是如何联系的?这道理很深奥,但是,应用起来却十分简单。只要抓到其中一个的特征和规律,就可以摸索到另外的其他几个。而其中卦的规律,祖先们已经在《易经》中已经告诉我们了。
在《易侠》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预测例子:绿色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正砸到某人的后腰上,张延生教授预测此时此人单位的领导下台。只看表面,这简直是胡扯。但分析卦象,似乎有点意思:柿子是圆的,乾为圆,乾又为官。圆形的柿子从高处掉下来,震为动。乾卦、震卦两经卦合为一卦,判断出第一把手下台。因为柿子砸到此人右边腰上了,这是兑卦,加上时辰一变卦,推出城市偏西南的单位和东南的单位合作,导致西南单位的第一把手在这个时辰正式宣布下台。被柿子砸中的人承认的确是这么回事,一点不假。
张延生教授从柿子砸到腰能推断出单位领导下台,这比牛顿从苹果落地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更复杂、更不可思议。但,这种准确的预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了。《易侠》的作者曾就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下,请不同的人询问张延生教授(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反复几次被考察),几次下来预测的结果都是相似的,而且最终证明符合事实。年能够代表国家去香港表演,张延生教授的水平绝对是经得起考验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科学实验角度来讲,这真的是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了。如果真正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应该明白,这里面有规律和道理,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用“迷信”二字就可以搪塞的。中华文化超出目前的西方“科学”的认知,也许随着科学(量子力学?)的进步,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把易经解释得让世人明白和接受。我们要好好研究继承发扬,而不是退避三舍,视为洪水猛兽。
3.医源于易,信手拈来皆可为药《中医入门》这本书里的“五脏五行对应表”,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就有疑问,为什么五脏可以对应五行五色五音不同季节……这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来自《中医入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
后来看到《易侠》这本书,才解疑释惑。书里面也有一张表,可以看到卦与数字、不同事物的对应关系。所有的事物都与卦有联系,处处都有卦,的确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当然这表中也包括卦与脏腑之间的对应,与五脏五行对应表基本一样,原来以卦为桥梁,五脏就可以对应其他的事物。也许中医五脏五行的对应就来源于象数易学,难道这就是所谓“医源于易”?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确是可以通过调整外在事物的象和数来改变卦和场,从而改变身体内在的健康状况。
表格来自《易侠——记张延生》
在《易侠》这本书里介绍了几个中医与易数有关的例子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医圣张仲景的经方中,各味药的剂量常开到几两几分,为什么这么细致准确?有时甚至说用几个枣。枣有大有小,只说用几个,这几个是从哪来的?其实,医圣张仲景是个研易大家,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便为后人整理,但仍可看出其中一字一句的排列俱拘于易理。由此,经方中各味药的剂量,是他根据实践经验揉以象数之理得到,那几两几分以至几颗枣之数俱合于易数,因此才能以其强大的疗效流传至今。中医经方的疗效确实得到许多人认可。
第二个,是张延生教授寻访的一位盲医师,他给病人开药都是多少绿豆,多少红豆,不用去药铺,到粮店里就能配齐药。例如,盲医师给一位咽炎的病人开的方子是:葡萄干四两,每次取出二十个,加二十粒绿豆,两碗水煎成一碗,就着喝下去。张延生教授当时很纳闷,葡萄干是上火的,怎么还能治疗咽炎呢?想一想,二十粒葡萄干,按此数能推出的是震卦,震卦入肝经。咽部疼痛是由肝引起的,原来二十粒是应这个人肝经的数。葡萄干是甜的,甜东西可入脾经,中医有实脾则肝病自愈的话,二十粒葡萄干既可实脾又可抑制肝经。
第三个,是张延生教授的一位学生,按照易经的方法,为病人寻找到了合于易数的穴位,在特定的时辰敲一敲这些穴位就治好了严重的气喘。既没吃药,也没让医生按摩,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穴位上轻轻敲一敲,原来一晚上气喘不能睡的老人,就能安稳睡着了。太神奇了。这更加验证了,易学应了其数,就解决了本质。
看来,用象数易学的方法,不管用什么载体,中药、食物、穴位、物品、颜色、数字、形状等等,只要找准了卦即可调整病人的场,就能治病。所以懂得易经的中医,可以信手拈来都可以是药,完全可以不受任何治疗手段的限制。写到这里,我怎么有一种大道隐于无形的感觉呢……这真是中医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啊,想要灭掉真正的中医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中医师懂易经太重要了。难怪,上世纪八十年代,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有易学教研室,请张延生教授来讲易经;还有,著名的中医樊正伦医生说,象数理论是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传承中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至今,还有许多不同的医者和学者出版易经与中医相关研究的书籍。只可惜,现代西式教育的中医药大学里还有几个人看易经?如今,不把易经当迷信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4.多成中医?当时,我特别热切的想学习象数易学来治病,但是这恐怕不是短期能学会的啊。而且我的病不等人,此时我已经被月子病折磨了两年半了。这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多成网站Duosuccess.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头部白癜风怎么办